“2015年的红烧排骨方便面,2011年的银耳 ,2005年的胡椒粉。”
视频里,博主将家里这些食品的包装保质期一一展示在镜头里。镜头对面的外婆一脸不以为然,“(方便面)哪能不好吃呐;(银耳)干货不会坏的;(胡椒粉)封口封得老好了 。”
我几乎是秒发给对象。对话框里 ,我俩同时打出“哈哈哈哈哈 ”的无奈笑声。
我知道,全国年轻人都有同款爸妈外公外婆,但作为山东人 ,我有绝对的自信:在“315最应该查的是我家”这件事上,我们如果称第二,没有人敢当第一 。
就说社交平台上一个长期火帖“如何用一句话证明你是山东人?” 里 ,最高赞的回答是“4848616 ”。这句山东方言,说的就是如何处理发了霉的馒头:把发霉的地方“撕吧撕吧”,然后上蒸锅“溜一溜”(热一热) ,继续吃。这种看起来匪夷所思的烹饪方式,却是我们山东人在家的基本操作 。
而且在“全国食物中毒率 ”这件事上,山东不仅没跌出过前三,甚至已经“赢”麻了。
吃坏的 ,吃好的,吃完坏的坏好的
和视频里的外婆一样,我的姥姥也是“囤过期货达人”。
姥姥老家在烟台 ,逢年过节,家里人就会寄来红富士苹果 。我小时候所有关于红富士的记忆,都是口感柔软 ,表皮褶皱,时不时有坏口的,并不那么多汁爽脆。直到我上中学才逐渐意识到 ,真正的红富士不是这个味儿。而姥姥家的红富士,之所以可以“柔软 ”得那么统一,是因为她会将家里人送来的最体面的苹果 ,小心翼翼放在储藏室里 —— 只吃快坏的,不吃新鲜的,好的一定要快放坏了,才可以被拿出来享用 。
我一度以为这是姥姥的个人习惯 ,成年后才发现,这几乎是每个山东家庭的标配。
结婚后每次回公婆家,我们都会带一些海鲜 ,本意是希望长辈们也能尝尝鲜,结果却发现,除了我们回家一起吃的那一顿外 ,剩下的海鲜公婆就统统放进冰箱里,冻着,直到我们下一次回家。最后的结果就是 ,十一吃五一买的海鲜,过年吃十一长假买的,五一再吃过年留下的海鲜......循环往复。
加上咱山东人请客讲究排面 ,每次有家庭聚会或者请客吃饭,主人家就会做非常大量的食物 。小时候一遇到这种场景,我都会有隐隐的不安。毕竟吃得越丰盛,就意味着后面要吃的剩饭越多。我妈还会不时自创出一些“新式吃法”:比如前一天吃剩的排骨 ,第二天再加点土豆一起炖;前一天剩下的鸡肉,第二天再加点青菜一起炒……
而我们家餐桌上最常出现的一道菜,就是蒸一锅新鲜的大米饭 ,然后把前一天甚至是前两三天的剩菜一股脑搅和进去,可能是炒鸡蛋配红烧肉,也可能是炒菜花配肉香肠 ,连汤带菜,都泡在米饭里吃 。以至于我长大后第一次吃到拌饭,都不是很好接受 ,觉得这不就是家里人最常处理剩饭的方式?
小红书截图
很长时间我不能理解,明明新鲜的更好吃,父母们却一直跟我们说剩菜吃起来更有滋味?短视频里心理学博主说 ,这是很多老一辈人骨子里的不配得感。过惯苦日子的他们,心底总有一种恐惧。他们觉得好日子是会消失的,所以一定不能习惯好日子,要把好日子过苦了 ,才能匹配自己从小养成的,已经写入基因的苦难感 。
但真的是这样么?父母这一代人,成年时正值改革开放。他们是第一代大开眼界认识外面世界的人 ,也是第一批给家里买彩电冰箱BP机的人。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接纳度很高,如今他们都使用上智能手机了,也拥有完善的经济保障 。然而在吃饭这件事上 ,他们的行为几乎跟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无异。难道喜欢吃剩菜,真的是刻在山东人骨子里的基因,不能被改变?
保质期只是数字 ,好东西怎么会坏呢?
今年过年因为工作原因,没有回家,前两天刚刚得空 ,回来第一顿,我妈就做了一个锦鲤造型的八宝饭上桌。我夸这个饭的造型真不错,我妈骄傲地说,这是过年的时候表姐送来的 。我赶紧去垃圾桶里捡出来包装看了看 ,保质期 21 天。很好,只过期了一个多月而已,比起我曾经吃过的那些冷冻了几年的僵尸肉来说 ,已经很有进步了。
于是我第 800 次给我妈科普过期食品的危害,有些东西就要及时吃。并且威胁以后定期回来给她清理冰箱 。
我妈立刻反驳,说保质期只是一个数字 ,有些好东西就是不会坏,比如我姥姥手磨的花椒面。“你姥姥自己去山上挑的花椒,一个坏籽儿都没有。用铁锅把花椒烘热了以后 ,拿擀面杖手擀成细末,再用网筛过筛了三五次,做出来的花椒面儿又细又香 ,和市面上机器捣鼓得不一样 。没有什么乱七八糟添加的,坏不了!”
的确,那几年姥姥身体好,每年都磨一些花椒面送给我们。这两年身体状况不再允许 ,就没有再磨了。我妈就一直存着那几瓶,只有最重要的场合,才会专门拿出来用一点 。冰箱里还有一瓶存了三年的蜂蜜 ,是我妈最好的朋友送给她的,她坚信好的蜂蜜是不会过期的,一直存着没舍得喝。总说下次有咳嗽了 ,泡一点给我喝就知道这东西多厉害。
这些在她们眼中“不会过期的好东西 ”,还是我们邻里亲戚间走动的“硬通货” 。
比如我妈很爱吃鱼,尤其爱吃鱼头 ,从小家里做了鱼,鱼头都是留给我妈。前两年我大舅意外得了一条非常好的完整三文鱼,特意一切两半 ,把鱼头冻上,说专门要给我妈。可惜那年我妈在外地做生意,一直都没回老家 。回来的时候,鱼头已经被冻了一年 ,我大舅特地带这个专门冻了一年的鱼头给我妈,我妈感动得要命,收下的鱼头后专门打电话把这个故事跟我说 ,然后继续冻在冰箱里,说要等我回来的时候一起吃。
而那次我妈为了感谢大舅,回赠的是一瓶多年前邻居出国的时候带回来的亚麻籽油 ,据说价格不菲。我妈一直珍藏到过期,然后送给了我大舅。
大舅家的经济条件很好,他是我们家的第一个大学生 ,毕业后分配在当地效益最好的企业,退休后工资也很高 。我开玩笑地问我妈,这么富裕的大舅会稀罕那瓶过期的亚麻籽油吗?我妈回我一个白眼:“经济条件好也买不到这个的 ,人家特意带回来的能一样吗,其他人我都不给。你大舅见的世面多,他懂这个油好。”
我哭笑不得但又不好意思再反驳了,父母眼里的“好“ ,不仅是食物本身的“好“,还有送礼背后的那份心意的“好” 。对于他们这一辈人来说,保质期不是衡量食物好坏的唯一标准 ,食物背后的情感才是最大的价值衡量体系。他们眼里珍贵的“好东西 ”,没有最佳食用期限。散落在四方的家族和亲朋间的思念和爱,也不会因为时间和距离而过期 。
中国人的心意 ,用不了断舍离这套
年轻时候,每次回家,我几乎都会因为冰箱里冷冻的僵尸肉、过期的零食 、以及不知道猴年马月的腌咸菜而和我妈“大干一场”。我无法接受他们把东西放入冰箱就像获得了“免过期金牌”一样的想法 ,也不能理解一直囤货但是却不消耗的生活方式。
常年互联网冲浪,我多少也受到一些断舍离的生活方式感召,觉得成为一个极简主义者是更酷的事情 。所以去菜市场买菜不会超过两天的量 ,连网购抽纸这样的生活必需品,也听从极简生活博主的话,不因为买组合装更便宜而选择囤更多的货。
直到这次回家大扫除,我妈甩来一箱说压在床底很久的杂物 ,我打开一看,全是青春和热血。叠千纸鹤的小方片纸、纸叠的玫瑰花、掉了色的情书和卡片 、大米上刻字的挂坠、还有一桶许愿星……我妈说让我赶紧丢掉别留着占空,“我上个月才把你外婆囤的那一大堆塑料袋全处理掉了 ,你这碎纸片也别占着这积灰,招惹一堆螨虫 。“
我下意识死死护住那个旧箱子,跟我妈辩解说这里面可是我的青春啊 ,必须好好珍藏起来。我才忽然发现,在我妈眼里,我也有那么多舍不得丢掉的“过期货 ”啊。
回到北京后 ,我认真检查了一下我的冰箱,出乎意料,原本自认为很空荡的冰箱里 ,竟然也发现了不少过期货。有半瓶云南的油鸡枞,那是云南的大学舍友寄来的,她说市面上卖的油鸡枞,基本上都掺了养殖蘑菇 ,香味不纯 。这是他们自己去山上采摘,熬了几个小时熬出来的,相当纯正。吃完了里面鸡枞后 ,油也舍不得扔,想着拌菜的时候可以用,但因为工作原因一直出差 ,偶尔在家也没时间做饭,不知不觉间竟然也放过期了。
还有几个咸鸭蛋,是我妈之前来看我的时候带来的 ,她自己腌的 。其实我并不是很爱吃咸鸭蛋,但是因为是妈妈千里迢迢带回来的,所以一直放在冰箱里 ,反正不碍位置,但每次看到,就想到了妈妈的惦记,心里会莫名觉得很踏实。
那一刻我忽然理解了为什么老家里总会有那么多的过期食品、冰箱里永远都是冷冻的食物了。那些可能是父母手作的调料 ,儿女带回家的鱼肉,好朋友特意捎回来的特产...…每次打开冰箱门,都是一次温馨涌上心头的睹物思人;外出的亲人越多 ,冰箱里想要留着爱的牵连也会越多 。
当然,我还是坚定认为过期食品不能再出现在我家餐桌上了,每个长辈都活得健健康康才是对远方亲人的爱意最好的回应。所以跟我妈“约法三章” ,说下回把亲戚送来的好吃好喝的都拍下来,发个朋友圈纪念纪念,之后过期了就别吃了 ,但想看随时还是能拿出来看。
“那堆破纸片,是不是拍照以后也能扔了 。”我妈打趣我说。
“不放进嘴的,不算! ”